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淄博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淄博非遗:留住文化根脉

2024/2/8 14:53:33发布23次查看
璀璨的淄博玉黛湖花灯艺术节。 (本报记者 李秀春 摄)
泰山瓷业传承“非遗”烧制技艺,燃旺柴窑炉火。(张广文 摄)
□本报记者 陶安黎 通讯员 翟兆京
2月27日,正月十二。傍晚。
玉黛湖畔,微风和煦,灯火璀璨。山东十七市地党报群贤毕至,齐聚于此,共赏淄博花灯,聚焦淄博“非遗”。七十余组花灯和民俗巡游表演组成光影盛宴,再次绽放淄博的文化亮度,让淄博“非遗”闪耀新的艺术魅力。
花灯盛会:文化亮度映“非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届届花灯艺术节在淄博百姓的记忆中,早已定格成一个个美丽的瞬间。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淄博花灯带来的永远是欢乐与激情,幸福与和谐。而本届花灯节更是博取传统文化之长,汇聚现代科技之新,融合淄博特色之美。其中,主题灯组《齐鲁盛世》布置于湖面,满湖鎏金,气势恢宏,浪漫的《鹊桥会》、精致的《老鼠娶亲》、唯美的《史努比》等花灯各具特色。与此同时,通过传统与现实相衔接、欣赏与娱乐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以传统花灯、民俗体验、特色小吃、精彩演艺、亲子互动为主要元素的淄博大型冬季旅游品牌各大主题活动,达到“吃住游赏购玩”一站式体验。
据统计,本届花灯节自开幕之日起,十五天内观灯游客达三十万人次,刷新了我市观灯人数的历史。
灯会通过花灯展示、民间扮玩巡游、民间剧团展演、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特色小吃品尝等形式,全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挖掘和开发利用。本届花灯会汇聚了剪纸、鲁派内画、淄博木雕、淄博琉璃热成型灯工工艺、淄博镶嵌、淄博大鱼盘制作技艺、烙葫芦、布艺堆画、淄博花灯、芦苇宫灯等30项非遗名家进行展示、展演,让更多优秀的“非遗”走进大众视野,掀起鲁中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热潮,打造属于淄博自己的文化品牌。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当玉黛湖的花灯点亮淄博的星空,令人恍若走进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唤醒的不仅是记忆,更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统技艺:加大保护促振兴
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名录”,从“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对于非遗保护越来越重视,力度也越来越大。
被称作“活化石”的非遗源自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更多依赖于人的拥有、传授和创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和“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并不是所有事物都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它们可能因为耗时太久而逐渐被工业化的生产所淘汰,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作为有着丰厚文化土壤的淄博非遗,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特色鲜明。为了守护这一根脉,我市高度重视,多年来,深入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围绕“品牌支撑、文旅融合,政府主导、多方合力”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大力推进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成绩显著。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策保障。在“文化惠民 服务群众”、“文化名城”专项资金中列支扶持资金,大力支持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传承活动。《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已列入人大五年立法规划,重点细化对传承人的管理,倾向解决非遗传承人生活状况存在的“冷热不均”现象。《条例》出台后,对巩固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成果,进一步规范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非遗普查,对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音、视频采集。开展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重点向传统工艺类项目倾斜。目前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主要发掘一批因生活习惯改变、丧失传承环境、传承人老龄化、技艺难以掌握等原因濒临失传的技艺。
目前,我市现有非遗项目国家级13项,省级54项,市级172项,县级817项;有非遗传承人国家级5人,省级23人,市级152人,县级350人;有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这一串串数字如同一行行坚定的步履,走出了一条政府重视,民间学术研究机构、企业、传承人与传承人群、民众高度参与、共同保护的“淄博路径”。
文旅融合:阔步迈向新时代
“非遗,最好的保护是利用”。一位非遗文化学者曾这样说。
随着近年来保护“非遗”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市的传承人进一步意识到自身拥有非遗技艺的重要性,非遗在帮助他们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我市因势利导,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宣传展示活动,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陶瓷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以及每年的“非遗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庆、传统节日期间,都有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演展示。
鼓励企业发展“非遗+旅游”,推动传统工艺项目文旅融合发展。淄博市淄川振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与文化和旅游嫁接融合。通过稳定外贸、发展内贸,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企业跨越发展。公司在国内倾力打造“领尚”品牌,注册了“领尚琉璃坊”商标,在国内主要城市发展了20余家加盟店100余家直销商,使领尚品牌遍及全国。同时,公司加速文旅融合,投资一亿元建设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打造集产品设计、制作、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实现企业文旅融合,吸引各地的游人前来参观体验,仅2017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四万人。
临淄鞠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蹴鞠,开发了手工鞠等比赛和表演用具以及与蹴鞠有关的仿古鞠、茶具、餐具、纪念币、小饰品、内画壶、内画瓶等一系列纪念品,极大提高了淄博的知名度。
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建成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司制定了非遗项目保护规划,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开展田野调查、民间珍品搜集、视频影像制作等工作,开展对历史名釉名瓷名窑研发和新产品创新。挖掘淄博陶瓷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工艺流程、艺术特色、造型技艺资料,完整的记录了淄博陶瓷发展历程。
利用淘宝、微信等新兴网络营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合作社式经营,以小带大,合力致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物流技术,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逐步实现以文养文,良好传承。临淄区文化馆在临淄区政府的指导下,利用政府政务平台,专门开设了非遗宣传平台并筹备建立临淄特色文化产品推广网站,免费为非遗产品进行宣传和推介。网站建设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补充内容,即将上线。
高青老粗布保护项目实行实体店销售与网络销售同步。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唐坊镇、青城镇、高城镇、黑里寨镇,由原来的2至3人家庭纺织发展到今天的30至50人群体纺织。孟府家纺制品厂分别与唐坊、赵店、黑里寨镇、青城镇等地成立了合作加工户,共有一万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年销售量达1200万件,实现销售额8900万元,创利税796万元。
鼓励非遗项目、传承人由幕后走向前台,由作坊发展成企业。扈氏鼻炎药膏制作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扈福证创办了立正堂,年产值300多万元;崖头大鼓制作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长刚创办了临淄区皇城镇长纲制鼓厂,年产值20万元;仿青铜黑陶制作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忠海创办了临淄金岭梦龙陶瓷经营部,年产值10万元;万春堂古城膏药制作工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崔凤洲创办了太乙制药有限公司,年产值60万元。
临淄区文化馆开办临淄花边工艺、临淄剪纸等免费培训班,聘请传承人、老艺人公开传授技艺。在敬仲镇徐家圈村成立了以残疾人徐桂森为主的草编、毛发编手工作坊,利用非遗资源解决留守妇女、残疾人、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实现精准扶贫。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曹丕祯介绍说,去年9月9日,作为第十四届齐文化节重要内容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山东大家境界美术馆开幕。今年2月1日,93号院博物馆第四届胡同迎新庙会在北京开幕,同日举行山东淄博特色非遗主题日,来自我市具有淄博特色的5个代表性非遗项目参加。鲁派内画、周村烧饼、馍馍酱制作技艺、煎饼制作技艺和大鱼盘制作技艺项目的7名传承人现场展示,进一步提高了淄博非遗的影响力,推动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今后我市还将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力度,保持传承谱系,提升传承保护单位、个人的艺术水平、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传统工艺项目保护单位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站,将科研理论成果与现有资源有机结合。加强协同创新,实施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计划,支持利用非遗元素开发衍生产品,助力传承群体就业。在非遗进校园的基础上推动非遗进入历史文化展馆、博物馆,组织举办第二届山东省非遗精品展、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以促进非遗工作更上层楼。
今天,新时代赋予非遗保护新的使命和担当,带着一种责任,揣着一份情怀,执著一个梦想,淄博的非遗文化如千年古树,根深叶茂;像玉黛湖上璀璨的花灯,焕发灼灼光华。
责任编辑 杨帆
淄博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